小孩吃飯問題是大部分父母都曾面臨的困擾,尤其孩子正在長大,更會擔心挑食、偏食影響生長發育。其實,就連大人也有不吃的食物,但對食物有偏好不一定會影響健康,例如:不吃菠菜,但會吃其它蔬菜,影響就不大;但如果只吃白飯加肉鬆,其它食物完全不吃,就會營養不良,進一步影響生長發育、免疫力、情緒、腦部發育、注意力、學習等。所以,如果挑食造成營養不均衡、影響吃飯時間、親子關係緊繃等,可能就要做一些調整和嘗試了。
而挑食偏食的原因是什麼呢?經驗上可分三大類:1.感覺接受度:對食物的味道、溫度、氣味、顏色、質感等接受度較單一(只吃能接受的),難以接受不喜歡的食物感覺(不吃不能接受的)或害怕嘗試新的食物 2.口腔動作能力:因嘴巴力氣不夠難以有效咀嚼,或嘴巴動作無法處理有骨頭的食物,所以只吃軟質、細碎食物,不吃硬或需要處理的食物 3.飲食習慣:一開始不吃就沒再嘗試了,長期下來習慣只吃喜歡的食物。
因此,我們可以先觀察孩子目前不吃的食物有哪些呢?這些食物有共通點嗎?來推測挑食偏食的可能原因,然後再運用一些引導策略:
1.不願嘗試新食物
當挑戰是小的,嘗試的意願會變大,所以新食物先從一小粒、一小口開始就好,就算是舔一下也算是跨出嘗試的一大步。也可以搭配喜歡的食物和餵食技巧,例如:如果是大人餵食,則要嘗試的新食物在湯匙前端、喜歡的食物在後端,這樣可以確保新嘗試食物會進到口中。
2.不吃某個食物
可以嘗試同種類的其他食物來取代看看,只要不是該種類的食物完全都不吃,就不用太過擔心,例如:不喜歡地瓜葉,但可以接受小黃瓜,那就先提供小黃瓜,至少先有攝取蔬菜類,再慢慢增加對其他蔬菜的接受度。
3.不吃某個顏色的食物
有些孩子是挑食物的顏色,例如:綠色的食物就不吃。一樣可以先用同種類的食物來攝取營養,再慢慢接受度,例如:不喜歡綠色花椰菜,但可以接受白色花椰菜,就先提供後者。或不喜歡的綠色食物比例少,然後其他顏色的食物比例多,如:紅色番茄、黃色彩椒來增加食物顏色的多樣性。
4.挑食物的口感
有些孩子特別不喜歡軟爛的口感,會出現作嘔的反應,可透過不同烹調方式,變化食物口感,例如:不喜歡蒸軟的魚,但可以接受煎的魚(表面脆脆的)。
5.挑食物軟硬度
常見為不吃要咬的較硬食物,例如:菜梗、肉類等,這要先確認孩子咀嚼能力和進食習慣。一般隨著吃副食品會慢慢吃到接近大人的食物,如果持續提供軟爛或剪碎的食物,長期下來孩子會習慣吃輕鬆咬、輕鬆吞的食物(口腔肌力沒有持續增加),所以吃到要咬或啃的食物,就會覺得吃得很累而排斥。這時候,就需要慢慢提升咀嚼力氣,一樣掌握比例原則,先從一口或少量需要咀嚼食物開始,再逐漸增加咀嚼量。
除了上述方法,也可搭配運用:肚子餓時先吃要嘗試的食物、家長親身示範、看繪本教導營養攝取概念等。而當孩子有嘗試時,記得回饋孩子:「你有試試看吃一口,很棒喔!」、「雖然不好咬,但你有今天有多咬幾下,很好喔!」,讓彼此都能肯定細微的進步,讓嘗試更有信心喔!
成大職能治療學系畢業後,投入0-6歲早期療育服務,專長為兒童發展促進、生活自理、感覺統合、情緒行為、玩具分析等,並與家長合作討論居家教學策略,累積了多年實務經驗。當媽後,運用職能治療師專業來育兒,並深刻感受家長的困難與需求,開始於粉絲團與爸媽們分享生活中可運用的育兒技巧與活動,實用貼切、受到廣大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