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離開媽媽肚子後,為了適應環境,肌肉骨骼系統不僅要有力量,還要能夠協調運用、快速反應,這是因為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為了生存,因此需要尋找食物、逃避危險而出現的發展現象,所以,在三歲之前,肌肉的發展是最重要的項目之一。肌肉骨骼的發展可以從寶寶的動作表現來判斷,可分為「粗大動作」及「精細動作」兩個方面。
粗大動作的發展
粗大動作,主要指的是大關節所產生的動作,像是肩膀的甩動、大腿的擺動、頸部的轉動等,進而可以產生相關的行為,像是翻身、坐立、爬行、行走、奔跑、跳躍等。我們可以從發展里程碑來觀察孩子的發展程度:
6-7個月:可從躺著轉為趴著,然後坐起來。
7-8個月:大人扶著雙腳會用力撐地,也會交互踏步。
8-9個月:可以用手及膝蓋撐地,並向前爬行。
9-10個月:可以扶著家具穩定站立。
10-11個月:坐著時可以轉身伸手拿取斜後方的物品。
11-12個月:可以扶著家具緩慢行走。
12-13個月:可以放手走五步。
13-14個月:可以拿小球從下往前丟出。
14-15個月:站立時可以彎腰低頭從兩腳間向後看且不跌倒。
15-16個月:可以兩手拿球高過頭丟出去。
16-17個月:可以扶著家具單腳站。
17-18個月:可以抱著遮住前方視野的玩具向前走。
18-19個月:可以把靜止的球向前踢出去。
19-20個月:會走在三輪車上用腳踩地移動。
20-21個月:可以蹲著玩地上的玩具。
21-22個月:可以單手扶著把手下樓梯。
22-23個月:可以墊起腳尖穩定站立。
23-24個月:可以蹲到最低然跳躍起來。
精細動作的發展
而「精細動作」指的是小關節的動作,通常是以手腕及手指關節為主要觀察重點,同樣也可以根據每個月的表現來判斷孩子的發展程度:
6-7個月:會把一手掌中的物品換到另一手拿。
7-8個月:會用前三指抓起物品。
8-9個月:會把兩手中的物品相互敲擊。
9-10個月:可以把物品從容器中拿出來。
10-11個月:會手心向上接收大人給的物品。
11-12個月:可以伸出食指按下按鈕。
12-13個月:會把一塊積木放在另一塊上方。
13-14個月: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拿起玻璃珠。
14-15個月:會使用門把把門打開。
15-16個月:可以用湯匙舀湯,而且不會全部灑出來。
16-17個月:可以扶著家具單腳站。
17-18個月:可以一手拿玩具,另一手操作玩具。
18-19個月:可以把發條轉一圈以上。
19-20個月:可以伸出食指與中指比「耶」,但其他手指仍只是微彎。
20-21個月:可以用棉線穿過三公分大的串珠。
21-22個月:可以一頁一頁地翻書。
22-23個月:可以用食指摳起貼紙。
23-24個月:塗鴉時可以畫出橫線。
有時候媽媽們會發現這些時間點的表現與孩子的發展似乎不是都很一致!的確隨著教育、營養、演化,這些發展時間點已經不完全符合每一個孩子的表現,因此建議家長們著重在這些發展項目的「順序」,而不是「時間」,當孩子一項能力發展出來了,就可以往下一項訓練,畢竟孩子有持續進步才是重要的!
父母過度關注爬行
然而在這些項目中,現代父母最在意的就是「爬行」,太多的媒體宣傳孩子成長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可能導因於孩子「沒有爬」或是「爬不夠」,這使得父母們拼命地要求孩子爬行,卻忽略了往下一個階段邁進,因此在臨床上曾出現過度要求孩子爬行而導致發展遲緩、不會行走的個案。近年來已經有專家提出爬行並非為「因」,反而是大腦在先天或出生時已經有狀況導致不會爬,甚至造成之後的問題。此外,每個孩子出現「爬」的時間點各不相同,有些五、六個月就開始爬,也有到十、十一個月才會爬行,孩子太早爬別太高興,因為他們容易缺少這時期該有的靜態操作,或是視覺、聽覺刺激的整合;太晚爬也別擔心,因為在沒有爬行的期間,孩子多看、多聽,反而幫助了認知的發展。
何時該拿筆寫字?
其次,父母擔心的是拿筆寫字的問題。孩子什麼時候該拿筆寫字?答案至少是四歲以後。但是孩子什麼時候可以拿筆塗鴉?拿筆時是不是就要注意姿勢?其實在四歲前,我們該建立的是用筆的動機以及運筆的規則,因此別在意寶寶怎麼拿筆,只要孩子拿得快樂、塗得盡興,將來他會更有動機、願意拿筆寫字,到時候為了想讓字寫得漂亮,自然願意改正握筆姿勢了!因此四歲前要教導孩子的是「在哪裡可以塗鴉」的規則,讓孩子在規定的範圍內塗鴉,不僅學習規範,更能維持家中牆壁的清潔。
最好的方法是您的陪伴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快點成長,有能力面對各種競爭與壓力,但是過於「揠苗助長」反而使得每個階段發展不夠完整,容易讓表現品質不佳,像是會拿東西但拿不穩、會走路卻常跌倒、會丟球但丟不準等。
如果發展項目比應該出現的時間晚了三個月,建議家長要帶寶寶接受醫療或專業教育的詳細評估及訓練,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發展有任何疑問,也可以尋求小兒科或復健科醫師的意見。幫助孩子發展的最佳方法就是父母的陪伴與鼓勵,每個孩子發展表現快慢都不相同,家長不要過度擔憂,不過,如果有明顯發展緩慢的狀況,可能會導致進入幼兒園時受到同儕的嘲笑、排擠,甚至學習落後,所以家長還是需要留意。
生活中的趣味遊戲
想幫孩子發展得更好嗎?除了利用假日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以下2個小遊戲也適合爸媽在生活中讓寶寶嘗試練習。
穿越障礙
將棉被或毛毯鋪在客廳,在被子底下放入小球、軟積木等。讓寶寶在上面爬行、翻滾或行走,過程中不僅提供大量的觸覺刺激,更可以訓練寶寶的平衡與空間概念,甚至你會發現寶寶自己會找出比較好走的路線,這也是建立問題解決的能力!
點心時間
當寶寶可以進食固態水果時,我們能將水果切成不同形狀,例如蘋果切成薄片、方塊或不規則形狀,同時也讓寶寶用不同工具進食,例如:叉子、湯匙、手指。在這過程中讓寶寶學會操作各種工具,練習精細動作,同時也訓練了寶寶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