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下班趕去保母家接平平,門開時,一眼看到嘟著小嘴、淚眼婆娑的兒子,問平平:「怎麼啦?」保母說:「平平最近變得非常愛生氣,動不動就大哭、尖叫,總要哄很久才會停。」回到家,爸爸跟媽媽說起這件事,且狐疑的說:「平平不是一直都是很開心的小孩嗎?他很好帶的,為什麼現在保母會說他愛生氣?是保母對他做了什麼嗎?」
如何讓孩子增強語彙表達情緒,最佳法寶 請點這裡
>>發展上的可能性
2~3歲的孩子特別愛唱反調,東方有句「三歲小孩,連貓狗都嫌」的名言,西方人稱兩歲兒為「terrible two」,其實這是有發展上的理論因素。
>>自我意識的萌芽
2歲之後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我想要拿這個、我要去那裡、我不要吃這個……」。然而有限的行動力和判斷力,使得他經常受挫,人在受挫時自然有情緒,即便是2~3歲孩子亦然。
>>分辨情緒的能力與語言的發展還在起步
當2~3歲孩子有了來勢洶洶的負面情緒時,他卻還不能辨識當下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更沒有足夠的語彙將情緒即時且適切的表達出來,就只能選擇哭。而經常哭,大人就覺得他在「鬧」。大人常不耐於孩子的哭、鬧,但,何妨把2~3歲孩子的哭鬧看成是「他在告訴我們大人什麼?」。
>>大人無意間的增強
少子化促使每個孩子都成了寶。爸媽在捨不得孩子哭的情況下,常以即刻滿足孩子來止住哭聲,卻無意間形成孩子的錯誤認知:哭,就能得到我要的。於是,越捨不得孩子哭的爸媽,他們的孩子就越愛哭。
爸媽的因應之道
>>別否定孩子的情緒
爸爸的提案被退回、媽媽滷的牛肉燒焦了、孩子堅持要自己穿衣服卻怎麼也穿不好,都會有情緒。情緒是一個人因外在刺激或內在身體情況而引起的生理、心理的反應,是沒有對、錯或應不應該的。
>>同理、接納孩子的情緒
「想自己穿衣服卻怎麼都穿不好,好懊惱呵!」邊說邊拍拍孩子,能給孩子一個擁抱更棒,這是情緒輔導的第一步。這樣孩子高昂的情緒通常就會平撫不少,重要的是孩子在過程中也學會辨識自己的情緒,是生氣、懊惱,還是難過、不滿。
>>教孩子用說的
接下來,就以平穩的口氣跟孩子說:「下次你覺得生氣,你可以說『我生氣(難過、不喜歡……』,這樣媽媽就會知道,不要用哭的,好嗎?」「你可以跟媽媽說『媽媽幫我』,媽媽就會幫你呀。」教孩子學會用比較能被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當孩子哭鬧時,冷處理
但孩子畢竟還小,情緒失控在所難免。此時,爸媽請平靜的說:「你這樣哭鬧,媽媽覺得很不舒服(這也是身教:把情緒說出來),等你不哭了,我們再說。」然後靜靜在一旁等待,或者暫時離開現場,別跟著大吼大叫。
>>別增強孩子的哭鬧
2~3歲孩子雖然給人感覺是個火爆小子,但平心而論,他不哭、不鬧的時間更多。因此別一天到晚強調他愛哭、愛鬧,找出他好情緒的時刻加以表揚:「哇,衣服穿了多久才穿進去,都沒發脾氣呢,你好棒呵!」
>>大人自己也要「修行」
許多大人的情緒控管也很不好,再遇上terrible two,親子相處時光充滿了緊張。因此,面對孩子的哭鬧,大人要先「修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