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人!不要搶玩具!」、「這不是你的!要輪流玩!」相信這些畫面,對於家中有2~3歲孩子的爸爸媽媽都很常見。2~3歲的孩子在認知語言、動作遊戲、社交情緒等各方面都是蓬勃發展的時候,但因為現行小家庭的生活模式,孩子在進入幼兒園前和同年齡孩子的互動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即使爸爸媽媽特意帶孩子到公園和親子教室與其他孩子互動,但還是會高頻率的出現打人、搶玩具、鬧情緒的負向行為,讓爸爸媽媽及孩子都很受傷。
請爸爸媽媽先了解2~3歲孩子的成長歷程:
1.自我中心期
孩子在2~3時會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不了解「別人的」與「自己的」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家中孩子不需要排隊、不需要等待別人,在家中可以盡情的遊戲成長,在家中所有的東西,只要我想要都可以拿、可以玩,並沒有建立適當的人際互動界限。所以如果在家中爸爸媽媽未事先教導「別人的」概念,孩子外出時就容易出現與其他孩子搶奪東西或是打人的行為。
2.語言發展的能力
對2~3歲的孩子而言,需要付出更多專注力。如果同時有事情發生,孩子就會無法兼顧「說話」和「發生的事情」,甚至會忘記剛剛要說什麼。加上孩子出了家門,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時,就會出現許多需要專心的情形。例如:專心地觀察他人、專心地注意爸爸媽媽會不會離開、專心地玩一堆家裡沒有的玩具等。而這些因素會讓孩子無法好好溝通,往往就是直接推擠、拉扯、打人。
3.缺乏理性經驗
我們粗略的將情緒的大腦路徑分類,一種是「反射性的直接情緒」,一種是「理性思考後的認知反應」。「反射性的直接情緒」是對於不舒服或是環境不友善的反應,而「理性思考後的認知反應」則是經過高階認知的反應,雖然後者的反應需要較多的大腦處理,但大人對於這兩個部份幾乎可以同步反應,所以大人可以適當地控制自己的反應。但是,孩子對於環境造成的直接情緒,會因為耐受度較低,加上沒有成人的理性經驗,所以無法馬上處理當下的情緒,結果反射性的情緒動作就會伴隨出現,像是哭泣、喊叫、破壞和攻擊等行為。
4.缺乏平行遊戲的經驗
常聽聞許多家長說:「我的孩子喜歡與大人在一起,孩子的語言、互動都非常良好,但就是不喜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首先,孩子與大人的互動良好是基於大人有較好的互動能力,並且容易推論出孩子的認知理解程度,對孩子投其所好。但是,同年齡的孩子在互動時,這樣的互動基礎不存在,加上孩子沒有平行遊戲(各玩各的、不相干擾)的充分經驗,所以並不容易發展出跟大人一樣的互動,仍是獨自遊玩的情況。
避免孩子動手打人,爸爸媽媽如何引導:
仔細的分析各種原因之後,我們再專注於「打人」的行為就會發現,孩子會打人時,很多時候是無法做出適當的反應,這跟家教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有沒有站在孩子的需求角度來引導孩子才是重點。以下幾個方式可以明確地引導孩子:
1.利用身體自然動作
當孩子正在專心玩遊戲,突然旁邊出現其他孩子干擾時,孩子會沒有其他精力來分心,我們也無法要求孩子拿出太多精力處理這些干擾。此時身體的自然動作就是一個容易建立的方式。當孩子在家中遊戲時,大人可以在孩子的身旁做出一些干擾動作,讓孩子坐在我們懷裡看書,將身體前傾必且伸長脖子,這時會擋到孩子的閱讀視線,孩子就會很自然地轉向身體,來保護自己的閱讀空間。而自然的轉向身體保護自己正在專注的東西,就是一個免除了打人的有效方法。其他孩子看到孩子的身體動作,也會比較容易意識到「對方不歡迎他人一同遊戲」,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平日可以多引導孩子學會利用身體的相對位置,來避免動手打人的行為。
2.讓孩子冷靜獨處
萬一孩子真的動手打人時,除了以溫和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之外,讓孩子獨處冷靜,穩定自己的情緒也是很重要。自己靜下來的過程是情緒控制的重要元素,不是因為環境迎合孩子,而是孩子自己靜下來。這樣的過程十分容易類化到其他行為,例如: 打針很痛,孩子非常害怕去醫院。此時,可以引導孩子說「護士阿姨,你可以輕輕的嗎?」因為打針真的很痛,所以孩子哭是正常的,讓孩子好好地哭,離開醫院之前向醫療人員說聲謝謝。不需要過多的安慰,只需要讓孩子在單純的環境之中自己好好冷靜下來。臨床經驗發現,當孩子有激烈情緒時,如果家長反應越劇烈,問題行為就越容易出現,穩定的陪伴無疑是較好的策略。
3.建立規矩
平日教導規矩,例如:排隊、看到人要打招呼、想玩玩具要說:「玩具可以借我嗎?」、「要說謝謝」等。這些規矩行為的建立,可以讓孩子在環境之中,了解被期待做出哪些行為。當孩子開始接觸外在社會的人事物時,就可以開始建立這些行為。孩子會從大人的稱讚中理解社會的期待,漸漸地累積經驗後,孩子就會經由這些行為,在環境之中獲得安適感。
4.利用簡單的小工具
當一群孩子圍著玩具一起玩時,會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之中搶成一片、互相干擾,並不是平行遊戲的好開端。所以,在家中進行日常活動時,可以先準備餐墊、裁剪過的止滑墊或是托盤等,區分出一個孩子的遊戲區域,讓孩子理解要在這個區域活動。有點像是當一群孩子在幼兒園裡面吃飯時,能夠理解碗是區分每個人食物的工具,大家都不會去搶別人的食物。所以,當孩子習慣在這個餐墊遊戲時,我們就可以攜帶這個餐墊出門,讓孩子在遊戲的時候,有一個小工具宣示自己的主權。之後與其他孩子同處一個環境時,就會更為輕鬆,藉此也讓孩子獲取平行遊戲的經驗。
2~3歲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年紀,但是面對這樣一個黃金時期,我們需要更好的觀點及知識來陪伴孩子成長。當二十年之後,孩子所面對的環境,將是我們無法預期的快速、多元的世界,具備更好的環境處理能力,無疑是一個讓孩子獲得自信以及成就的方式。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家庭的薰陶無疑是最重要的基礎,建議爸爸媽媽了解孩子發展的需求後,以正向積極的方式引導孩子避免打人的行為,好好體驗這個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