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購物車
  • 登入
  • 開通
  • 會員中心
舞臺劇
商店
教育
  • 教養資訊
  • 達人分享
最新
  • 優惠訊息
  • 活動訊息
  • 網站公告
  • 中獎名單
QA
  • Line@線上客服
  • 常見問題
  • 客服信箱
close
 線上客服
 育兒便利店
 舞臺劇
訂閱攻略
續訂月刊
親友介紹
線上客服
免費體驗
育兒便利店
訂閱攻略
續訂月刊
親友介紹
線上客服
免費體驗
育兒便利店
Go Back
訂閱文章
塗佩珣 語言教育專家
★了解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社會性發展」包含的範圍廣泛,大致上為「情緒」、「人際社交」和「個人發展」能力。學齡前期,尤其是六個月至一歲半的嬰幼兒,因為語言仍在發展階段,無法用清楚的語彙與他人溝通,因此展現出來的行為,往往最真實直接,其中最讓人注意的是「社會情緒的發展」。

        嬰兒因為沒有自我行為能力,所以最初先以「依附關係」做觀察。剛出生至六、七週大的嬰兒尚無特定依附對象;六、七週至六個月大的嬰兒慢慢喜歡與他人親近,並不會只侷限於父母;六個月大至一歲半的幼兒,隨著各領域(尤其認知概念)的發展,開始會認人、產生選擇性依附,尤其對主要照顧者會顯得特別親密;到了一歲半以後,幼兒慢慢較能接受除了主要照顧者之外的人,也較能與其他同儕一起學習、遊戲。

  隨著年齡成長,幼兒的社會行為發展過程也展現不同特徵,出生至兩歲的幼兒在心理方面較以自我為中心,因為各領域都正處於發展階段,所以這時期只要是感官所接觸到的,尤其是視、聽覺所感受的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模仿,而且因認知概念剛在建立階段,加上又以自我中心為主,所以行為和觀念上沒什麼對錯概念。

  由上述的社會行為特徵,家長可以常觀察到孩子出現以下讓人困擾或疑惑的行為,例如: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拿,或是很執著想要;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用哭做表達;不愛分享;只想與單一的對象互動,或是喜歡玩單一種玩具等。相信這些情形對家中有兩歲幼兒的家長而言並不陌生。以下討論幾種常讓家長感到困擾的問題:

① 我想要,為什麼不可以拿

  物權觀念要到四歲才較穩定,對於兩歲幼兒來說,沒有「他的」、「你的」就只有「我的」,所以常會發生搶奪物品的情形,即使發生當下家長馬上跟幼兒說「不可以」,他們也無法理解原因。

  因為幼兒這方面的心智認知發展都未成熟,他的感覺就只有「我喜歡,所以我要」。因此當他想要一個物品時,建議可以教他怎麼做,像是引導他去詢問對方「可以拿嗎?」、「可以借我嗎?」「給我好嗎?」等諸如此類的問句,一來可以引導做出正確行為,二來可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在禮貌方面的教養素質。

  在此提醒重要的一點,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兒溝通時,家長就可以用這種方式互動,比方要拿他手中的東西時,就問他「可以給我嗎?」、「可以借我一下嗎?」透過家長潛移默化的提問和培養,即使幼兒在表達方面還不流暢,也會學到想拿一樣物品時,該如何與他人互動,因此家長平時的身教和言教都非常重要。

② 我就只喜歡他(它)

  有的幼兒天性較固執,而兩歲前的幼兒各項能力尚在發展學習中,所以當他學會一種遊戲、玩法,或跟某個對象玩時,會產生成就感,就更想要不斷重覆,這就是所謂功能性遊戲。

  人的部分,可能是與這個人的互動讓他感到熟悉且有安全感,因此就顯得固著。所以當幼兒與固定一位對象在玩的時候,可以讓另一位先在旁觀看再適時加入,對幼兒而言才不會感到陌生與排斥,而原先固著的那位也可以適時藉故離開一會兒。

  遊戲方面,家長可以趁著幼兒玩的時候,在一旁以自言自語的方式嘗試著不同玩法,這過程要說出來藉以吸引他注意與興趣。當興趣被引發、陌生感消失,對他而言改變就不那麼困難,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③ 不管什麼事,先哭就對了

  家中如果有一到兩歲的幼兒,哭聲和笑聲一定是最常聽到的聲音,笑聲是愉悅的,哭聲就不妙了,家長最常感到困擾的,就是不知幼兒為何而哭。這時期因為語言發展和表達能力都尚未成熟,幼兒遇到困難時就會以最原始本能表達情緒,這時家長可以先擁抱他,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輕輕一個擁抱和一句話,他會知道自己的情緒得到注意與共鳴而漸漸緩和,接下來再看看幼兒的身體是否有碰撞,或是觀察周圍環境、詢問在旁的人是否知悉發生什麼事情,這樣可以較快了解幼兒哭的緣由。

  如果上述皆無法得知幼兒為何而哭,建議家長先給予陪伴,但不是放任幼兒哭而家長在旁做別的事情,陪伴可以什麼都不用做就是一種支持,待他情緒平穩之後,再慢慢以問句的方式引導了解緣由。

④ 只要我喜歡,我就一定要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奇怪,平時相處時幼兒很好溝通,甚至很願意學習,怎麼一遇到想要的東西,或是想做的事情,如果不順從他,就會變得不可理喻,甚至鬧脾氣不好安撫。因為此時的幼兒處於情緒和緩期,而且是認知概念學習的黃金時刻,但畢竟才兩歲,又是自我中心期,所以只要一有情緒,就會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為主。

        家長這時先不要急著生氣,只要簡單的告訴幼兒:「不可以」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家長情緒要穩定、立場堅定,即使幼兒處於自我中心期,發脾氣聽不進任何話,但他隨時都在觀察學習,如果家長最後妥協了,幼兒反而會學到「不可以」的事,只要堅持夠久就能變成「可以」。因此,這不只是教育幼兒也在考驗家長的耐心。如果感覺幼兒好像可以聽進一些話時,可藉由轉移注意力緩和當下的情緒。像是「哇~那裡有一個盒子,裡面是什麼?我來看看。」接著就以較誇張的肢體和口語表現,來引起幼兒的好奇心。

結語

  兩歲前的幼兒,日常生活環境主要照顧者都是家長,玩伴可能是兄弟姐妹,但由於少子化和雙薪家庭的趨勢,他們平時互動的對象越來越有限,且家長都要上班,相處的時間也不算長,因此現在的幼兒很多是隔代教養。阿公、阿嬤和父母帶小孩方式不太一樣,長輩多是疼愛孫子,父母則較注意教養的部分。

  以往家中兄弟姐妹較多,所以平常就能學習、培養小型的人際互動,現在礙於少子化,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與同儕的互動便顯得更需要學習。平時在家習慣獨享,對他們而言「分享」的感覺就像被剝奪,建議家長要建立一個觀念,人是群居動物,因此社會人際發展非常重要,而學習是無所不在的,以下提供三個觀念給您:

⑴社會性發展與年齡和認知發展密不可分,既然與年齡密不可分,就是一門長期功課,家長應抱持開放的態度,在生活互動中引導幼兒從各種經驗中學習。
⑵身教勝於言教。幼兒的認知和語言理解能力都尚在發展,家長若能以身作則,像是對話時的禮儀、互動時的尊重,生活點滴行為都嚴以律己,就是協助幼兒社會性發展學習最好的教學示範。
⑶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的小型社會,也是他們社會化發展的基礎,因此家人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幼兒還小認知不足時,會先從行為模仿學習,隨著年齡成長,認知和語言能力提升,幼兒也會從言語學習,因此家人的社會化素質便影響幼兒未來社會化的發展。

Benesse and its symbol mark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Benesse Holdings, Inc.
巧連智,小朋友巧連智,巧虎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Benesse Corporation.
Copyright
© Benesse Corporation / 巧虎
客服專線 0800-000-405
行動電話請撥 (02) 2312-0405
  • 關於倍樂生
  • 智慧財產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銷售據點